根据《简化字总表》(1986年修订版),简化字有四类:(一)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350个(二)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(三)根据(二)类推出来的简化字1753个(四)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39个(另附地名用字更改说明)合计2274个简化字,14个简化偏旁。所有简化字请参阅《简化字总表》。繁体字的数量与简化字数量大致相同(因为有多个繁体字合并为一个简化字的情况)。,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,总数非常庞大。汉字总共有多少字?到目前为止,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。关于汉字的数量,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,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。 秦代的《仓颉》、《博学》、《爰历》三篇共有3300字,汉代扬雄作《训纂篇》,有5340字,到许慎作《说文解字》就有9353字了,晋宋以后,文字又日渐增繁。据唐代封演《闻见记·文字篇》所记晋吕忱作《字林》,有12824字,后魏杨承庆作《字统》,有13734字,梁顾野王作《玉篇》有16917字。唐代孙强增字本《玉篇》有22561字。到宋代司马光修《类篇》多至31319字,到清代《康熙字典》就有47000多字了。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《中华大字典》,有48000多字。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《大汉和辞典》,收字49964个。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《中文大辞典》,有49888字。 随着时代的推移,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。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《汉语大字典》,收字数为54678个。1994年冷玉龙等的《中华字海》,收字数更是惊人,多达85000字。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,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。幸好《中华字海》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“死字”,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。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(《易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等13部典籍),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,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。因此,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。 图片我也没办法简化汉字包括两个两个大的方面,一是减少字数,而是减少笔画数。在简化的众多手段中,将繁体字的多个字归并为一个字是很常见的。一般的情况是,将两个或多个在古代同音不同意的字归并为一个笔画数较少的字,另外一个较繁的字废止使用或者只保留少数含义。可以参考一下当年简化字的有关文件和学术讨论。,汉字简化(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)的原则是:“述而不作”、“约定俗成,稳步前进”,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,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,不擅自造字。 三千多年来,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。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。但是,繁体字有三个缺点:一是难读。表意字“轰、丰、鸟”等不直接表示读音;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,如以“韦”作声旁的字“违、伟、韩”,后面一个都不念作“韦”。“秀才识字读半边”,往往会念成白字。二是难写。繁体字笔画多,如“礼”(礼)、节(节)、写(写)、郁(郁)、吁(吁),少则12画,多则32画,书写费时又费力。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,稍留意就会写错。三是难记。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,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,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,而繁体字笔画繁多,要记住就更加困难。 所以,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,汉字必须遵照“约定俗成、稳步前进”的原则进行简化。内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精简字数,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。如确定“烟”为规范字,而“烟、淤”为异体字。废除不用。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,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。二是减少笔画。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、文化部、教育部公布了《简化字总表》,共有简化字2238个,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,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。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。一是更换偏旁。如:礼—礼,笔—笔,难—难,赵—赵。二是删除局部。如:开—开,习—习,号—号,奋—奋,医—医。三是同音替代。如:出—出,双—只,丑—丑,后—后。四是全部改造。如:惊—惊,万—万,从—从,归—归。五是简化类推。如:龙—龙,庞—庞,宠—宠,垄—垄。六是草书楷化。如:乐—乐,为—为,书—书,当—当。“乐、为、书、当”原来都是草体字。 但是,汉字简化工作并未结束,如“藏、曦、嘴、餐、罐”,“镶、骥、馕、颧”等字,笔画较多,有待于简化或进一步简化。而另一方面,为了印刷某些特殊的书刊,仍然要用繁体字。社会学家、文化人士艾君撰文认为,简化汉体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。为何要发展和简化字体?艾君观点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、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快,促使了“文字”的交流沟通功能本着更加便利和科学化发展而促使改造文字。从人类发展史来看,凡是最早发明文字使用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、国家都曾经辉煌过,但后来发明和使用简化符号文字的民族或国家却后来居上,说明古代的“文明古国”的文字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需求了,繁琐的文字结构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了。所以,促使社会对文字简化的动力。为保护文字使文字更具有时代性、民族性、世界性,以不至于丢失本民族文字,文字简化是必须的发展趋势。必须理清一个认识,简化文字的本身不是取缔、不是废掉、不是搬来别人的文字语言,而简化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保护,这就是适应世界潮流而又不丢失传统,在发展中去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策略。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“象形文字”的中国,要保护它唯有两条路:一是实行双语教育;二是继续作为社会主流文字,以不断革新、变革,去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运行规律,去繁存简、去伪存真继续简化我们的字体,同时普及其他先进语言作补充。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(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,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)的差异外,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“圆珠笔”,在繁体中文中多用“原子笔”,简体中文里的“斯大林”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“史达林”,简体中文里的“朝鲜〔此处特指共产主义朝鲜〕”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“北韩”,简体中文里的“悉尼”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“雪梨〔澳大利亚城市〕”等。由于有这种差异,“繁体用语”这种说法随之产生。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,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,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,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。而且,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、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。因此,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“台湾用语”、“香港用语”等,而非“繁体用语”。,识正书简,多看即解。,它从四个方面,1,从谐音的需要,2,根据草书,3,文字学家自己编造,4,新社会的需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