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个毛笔书法爱好者,深知繁体字之美。我还是一个古文字爱好者,深知繁体字中蕴含了古人观念遗存,或者说承载了民族文化。 同时,我也长期从事笔录工作。会议记录、庭审笔录、调查笔录、讯问笔录,只有手写才算正规。作笔录,深知简体字笔画少的好处。不妨用简体和繁体各写一遍“学问”或“会议”,看看时间相差多少。 要问我到底站在哪一边,我还是赞成汉字简化。 首先,文字简化是大势所趋。小篆是极富韵味的字体,后来被隶、楷代替。英文手写的圆体字很美,现已不是主流书体。总起来看,化繁为简是历史趋势。 其次,汉字简化后,在书法、古籍出版印刷等领域,仍允许使用繁体。也就是说,繁体字所承载的文化并未被扼杀。 再次,由于文字爱好者更喜欢讨论繁体简体问题,文字学家们决定汉字如何修改(大陆、台湾都是一样)。文化人说文字,通常会偏重文字的文化意义而不是实用性。因此,所谓“大陆要求恢复繁体的呼声很高”、“台湾维护正体字的决心很大”,亦不排除是少数人的声音。 最后,有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:如果恢复了繁体字,一篇文章,要不要恢复竖排、自右向左的写法呢?就拿横排、竖排来讲,草书讲究笔画间连贯、呼应,你竖着写“大人”两个字,笔画可以连起来,横写则不行。横写岂不也有伤文化吗? 汉字将来会不会继续简化下去?我个人认为,可能性不大。文字既有求“简”的需要,又有求“稳”的需要。况且,汉字进一步简化,空间已不是很大了。简化汉字包括两个两个大的方面,一是减少字数,而是减少笔画数。在简化的众多手段中,将繁体字的多个字归并为一个字是很常见的。一般的情况是,将两个或多个在古代同音不同意的字归并为一个笔画数较少的字,另外一个较繁的字废止使用或者只保留少数含义。可以参考一下当年简化字的有关文件和学术讨论。,汉字简化(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)的原则是:“述而不作”、“约定俗成,稳步前进”,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,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,不擅自造字。 三千多年来,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。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。但是,繁体字有三个缺点:一是难读。表意字“轰、丰、鸟”等不直接表示读音;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,如以“韦”作声旁的字“违、伟、韩”,后面一个都不念作“韦”。“秀才识字读半边”,往往会念成白字。二是难写。繁体字笔画多,如“礼”(礼)、节(节)、写(写)、郁(郁)、吁(吁),少则12画,多则32画,书写费时又费力。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,稍留意就会写错。三是难记。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,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,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,而繁体字笔画繁多,要记住就更加困难。 所以,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,汉字必须遵照“约定俗成、稳步前进”的原则进行简化。内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精简字数,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。如确定“烟”为规范字,而“烟、淤”为异体字。废除不用。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,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。二是减少笔画。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、文化部、教育部公布了《简化字总表》,共有简化字2238个,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,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。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。一是更换偏旁。如:礼—礼,笔—笔,难—难,赵—赵。二是删除局部。如:开—开,习—习,号—号,奋—奋,医—医。三是同音替代。如:出—出,双—只,丑—丑,后—后。四是全部改造。如:惊—惊,万—万,从—从,归—归。五是简化类推。如:龙—龙,庞—庞,宠—宠,垄—垄。六是草书楷化。如:乐—乐,为—为,书—书,当—当。“乐、为、书、当”原来都是草体字。 但是,汉字简化工作并未结束,如“藏、曦、嘴、餐、罐”,“镶、骥、馕、颧”等字,笔画较多,有待于简化或进一步简化。而另一方面,为了印刷某些特殊的书刊,仍然要用繁体字。社会学家、文化人士艾君撰文认为,简化汉体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。为何要发展和简化字体?艾君观点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、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快,促使了“文字”的交流沟通功能本着更加便利和科学化发展而促使改造文字。从人类发展史来看,凡是最早发明文字使用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、国家都曾经辉煌过,但后来发明和使用简化符号文字的民族或国家却后来居上,说明古代的“文明古国”的文字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需求了,繁琐的文字结构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了。所以,促使社会对文字简化的动力。为保护文字使文字更具有时代性、民族性、世界性,以不至于丢失本民族文字,文字简化是必须的发展趋势。必须理清一个认识,简化文字的本身不是取缔、不是废掉、不是搬来别人的文字语言,而简化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保护,这就是适应世界潮流而又不丢失传统,在发展中去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策略。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“象形文字”的中国,要保护它唯有两条路:一是实行双语教育;二是继续作为社会主流文字,以不断革新、变革,去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运行规律,去繁存简、去伪存真继续简化我们的字体,同时普及其他先进语言作补充。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(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,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)的差异外,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“圆珠笔”,在繁体中文中多用“原子笔”,简体中文里的“斯大林”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“史达林”,简体中文里的“朝鲜〔此处特指共产主义朝鲜〕”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“北韩”,简体中文里的“悉尼”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“雪梨〔澳大利亚城市〕”等。由于有这种差异,“繁体用语”这种说法随之产生。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,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,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,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。而且,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、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。因此,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“台湾用语”、“香港用语”等,而非“繁体用语”。,识正书简,多看即解。,它从四个方面,1,从谐音的需要,2,根据草书,3,文字学家自己编造,4,新社会的需要